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技术原则——城市设计的技术平台作用
街道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状态的重要体现。一般性街道通常主要承担着城市交通联系的功能,而风貌区内的街道由于区域的特殊性质,除了承担一般性功能,还要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这在城市中尤为重要。
201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管理”为目标,在充分肯定了上海徐汇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基础上,提出打造上海全球城市衡复样本的更精细化治理的高要求。
在总结了衡复风貌区街道景观设计与景观整治十多年实践的经验基础上,上海市提出了“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路径,即以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为目标的街道城市设计方法与实施路径。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需有系统性的思维和递进式的设计引导,有利于规划师从整区域到分街道再到建筑,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街道建筑给出更精细化、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这种递进式的引导可以被分为3个层面。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规划师在考虑街道治理时,应当先从街道所在区域开始系统性思考,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制定“街道设计通则”,这样区域中的所有街道就会有一个共同性的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各风貌道路的特征,通过对街道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分街道制定“一路一册”街道导则。最后通过进一步调研分析,对街道沿街建筑按照类型进行划分,通过精细化治理工作,对城市街道各要素进行研判,同时结合“一网统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在建筑层面上制定“一幢一图”建筑街面导则。
每条街道都有其独特性,因此需要对它们分别进行地毯式的研究。在确定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设计导则后,需要在对街区整体考虑的基础上,对街道各界面现有问题进行全覆盖、全方位的梳理和排摸,包括空间、交通、功能、建筑保护情况、景观环境、城市家具、设备设施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梳理街道风貌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总结出目前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主要难点,明确设计对象的问题清单,为后续治理工作制定相应的任务清单。
在列出街道负面清单的基础上,要对街道要素进行更为全面、精细的分类。可以将街道要素划分为7大类、40项,其中包括店招店牌、建筑立面、窨井盖、照明路灯、围墙、出入口等在城市设计中常见的控制要素,也包括电表箱、牛奶箱、架空线、设备箱、行道树等容易被忽视的控制要素。要分别对每一大类和每一小项进行现状整体和局部研究,并逐一判断控制引导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一类每一项的总体控制原则的分项控制细则。
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相应的控制原则,历史建筑宜参照历史设计图纸,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同时兼顾修缮施工品质;现代建筑则应当与区域整体风貌相协调,对其色彩、材质、形式等逐一提出整改建议。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实施路径——城市设计的实施平台作用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实施路径需要一个城市设计的技术平台。过去,进行街道设计时只有方案,没有相对应的机制把控,因此虽然做了精细化的城市设计,甚至完成了从街道到街坊再到建筑的导则,但却因为缺少可持续的实施机制与治理平台,导致方案无法落地呈现。因此,搭建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实施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实施要有专业思维,依托专业化力量,刚性管控与柔性引导结合。实施平台内部需要专业的城市设计团队。以往,街道店招店牌的整治设计往往是由广告设计公司负责,设计通常缺少对街道所处的城市环境特点的整体理解,也缺乏对建筑本体立面设计的研究。对于街道来说,整体的城市设计需要有具备建筑、规划、景观综合设计能力的城市设计团队参与研究、设计,进行兼顾整体与细部的精细化设计,同时,也需要城市设计团队参与街区的细致调查与过程研究工作。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实施需要制定社区规划师制度。在设计导则完成之后,要对城市进行动态管理,这就需要社区规划师发挥协调作用,担负专业控制、总体把控等职责。
社区规划师的职责与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设计师无法与店铺店主直接对接,这时就需要由社区规划师来判断设计师的设计是否符合设计导向。有一些设计可能不符合设计导向,但设计方案未见得不好,此时可以由社区规划师提交规划委员会来协调解决。所以,社区规划师制度不仅仅是规划师对于设计的判断,社区规划师要对设计方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判断,有利于充分发挥设计师在街区规划、精细设计等方面的作用,并对街区整治起到综合统筹协调的作用。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作为设计导则,需建立负面清单和鼓励清单,既能起到规范刚性管控的作用,也能给予柔性引导。而社区规划师制度能担负专业控制、总体把控等职责,让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挥所长。比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突破性的想法,这一想法是否符合要求,可以交由社区规划师来判断。
社区规划师通过专业评估,可以进一步协调如何更好地维持遵循原则和自由裁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社区规划师可以通过其自身专业能力提供技术引导,搭建专业实施平台,实行柔性管理,避免一刀切、过于统一的状况出现。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治理思维——城市设计的治理平台作用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治理思维,即多方共治、社会参与、过程管理。一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二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市民之间的共同治理。可以将其概括为:编制同一个规划、统一实施规划、多方共同治理。
治理思维在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互动,从单项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共治。同时,组建风貌街区治理共同体,由设计院、社区规划师作为专业支撑,邀请社会多方主体参与,组织风貌区内城市治理工作的定期定项讨论,打造风貌提升和城市治理结合的优秀案例。
公众参与也是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共同治理包含了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和多方共治的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社区规划师要听取商家、居民、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其次,在整治过程中,社区规划师要和居民进行协商;在整治完成后,如果居民对整改有意见,社区规划师可将建筑设计导则给予他们进行参考。这个过程是系统化的、全过程的,可以随时对其中的方案内容进行共同讨论和研究。
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还应该运用智能化管理,长效管控动态,提升治理效能。
科技赋能是街区治理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运行维护阶段,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对街区治理问题做到智能发现、智能处置,完善问题处置的闭环流程,可以提升治理的效能。
在智慧化管理中,如果将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纳入城市的一网统管制度平台。那么将来,在一网统管的平台上,将系统展示街道精细化城市设计全要素及设计意向。结合数据管理平台,经管理人员授权后,就能看到与社区相关所有的规划方案。
未来,如果某街道发生了与规划不符的变化,社区管理人员可以运用一网统管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如,因店面商家更换,需要改变其店招店牌,就需要在工商局进行注册调整,而后工商局会通知街道的管理部门审核并通知商家这一整改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此时店面已经装修好了,就需要拆除重新整改,这种管理非常滞后,成本代价也很高。现在,基于智慧管理,店面商家主一旦发生变动,工商局就能够及时从数据平台上调出该建筑的店招店牌设计导则,并给到新一任商家,让其在第一时间了解该区域、该建筑店招店牌的要求。若店面商家有其他想法或方案,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完成店面方案后在网上提交,社区规划师在网上进行审核确认并且尽快回复商家,如果有问题再提出相关整改意见。这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智能管控。假设店面商家对店招店牌不满意,对其进行修改后被发现不符合要求,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立刻通知商家,督促其及时整改。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理的效率,避免出现整治完后再整治的问题。
(王林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及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薛鸣华系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园林硕士)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王林 薛鸣华